水肥一体化与新都化工水溶肥特性
发布日期:2011-04-2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肥料生产和消费国,但农业水资源和化肥利用率不高,水肥一体化技术由于可以有效节约水肥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具体来说,水肥一体化的好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水。农民漫灌需水量至少为100-120方/亩(陕西眉县农技站数据),微喷灌需水量为9方/亩,而滴灌需水量只有4-5方/亩。可见,滴灌节水是非常明显的。在中国北方,滴灌用水仅为大水漫灌用水量的5%-10%。
(2)省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施肥理念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针对土壤缺啥补啥的施肥原则转变为根据作物营养需求情况进行施肥。据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采用水肥一体技术施肥,果树省肥25-35% 、蔬菜省肥20-30%、小麦、玉米省肥30%-35%。以香蕉施肥为例,普通撒施需肥量为2-2.5千克/株,而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则只需要1.5千克/株。滴灌施肥与普通施肥相比,每株可节约45%硝硫基复合肥0.5千克,如果按120株每亩计算,每亩可节约肥料60千克。按每吨肥料3500元计算,每亩可节约肥料成本210元。
(3)增产。以全国农技中心旱作节水农业财政专项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为例,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肥料利用率可以提高50%以上,节约肥料30%以上。每株产量:普通种植平均50斤/株,6000斤/亩,滴灌种植能达到平均60斤/株,7200斤/亩。
(4)省工。普通浇水、施肥一次,浇水—架抽水机、拉橡皮水管,每人每天可浇水10亩,需要人工80个;撒施每人每天30亩,用工27个,埋施每人每天5亩,用工160个,合计用工107-240个。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滴灌一次浇水:每人每天200亩,用工4个,施肥:每人每天200亩,用工4个,合计用工才8个,滴灌施肥比普通浇水施肥节省用工99-232个。一季香蕉需要施肥15-18次,推荐滴灌施肥方案如下:45%(15-15-15)嘉施利水溶肥料50千克、嘉施利51%(17-17-17)水溶肥50千克、嘉施利50%(15-7-28)水溶肥10千克。
新都化工正是顺应肥料发展形势,积极发展水溶肥料,新都化工的水溶肥料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溶解迅速:溶解时间在搅拌情况下只需要3-5分钟。
(2)硝态氮含量高:硝态氮含量大于7%,可溶解水中的钙离子,减少滴管堵塞。
(3)不伤苗,更安全:原料不含缩二脲,不会烧苗、烧根。
(4)残渣率低:残渣率在0.2%以下,溶解后溶液清澈透明。与此相比,阿康、挪威复合肥的残渣率在1.0%-1.5%、芭田15-15-15硝硫基残渣率在2%-3%、撒可富的残渣率达3%以上。
(5)肥料利用率高:水溶肥料利用率差不多是常规复合肥料的2倍以上(在中国,普通复合肥的肥料利用率仅为30%-40%)。
(6)施用方法简便:可以随着灌溉水包括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灌溉时施肥,既节约了水,又节约了肥料,而且还节约了劳动力。
(7)可叶面喷施和无土栽培:嘉施利水溶肥料以硝铵、磷酸二氢钾、硝酸钾等水溶肥料作原料,植物根部、茎部、叶面都能够吸收,可叶面喷施和无土栽培。水溶肥料能通过叶面气孔进入植株内部。对于一些幼嫩的植物或者根系不太好的作物出现缺素症状时是一个最佳纠正缺素症的选择,极大地提高了肥料吸收利用效率,节约植物营养元素在植物内部的运输过程。
(8)长效稳定:嘉施利水溶肥中添加硝化抑制剂,可有效控制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而实现氮的稳定供应。硝酸铵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植物输送的速度相差非常大,硝态氮远大于铵态氮(硝态氮呈负电状态,土壤也呈负电),在旱地,铵态氮迅速转化为硝态氮,造成前期效果极好,后期脱肥!而添加硝化抑制剂后则可解决此问题。当前世界最好的硝化抑制剂是德国巴斯夫的硝化抑制剂dmpp(二甲基吡唑硝酸盐), 中国普遍用的是双氰胺(二聚氰胺)效果远差于dmpp,我公司使用的是dmpp的改进型。专一作用于亚硝化细菌,降低土壤中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速度,合理向作物提供氮营养,肥效长达2—4个月,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使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始终保持一定比例,可以改善根部环境,提高土壤中磷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9)肥效快、后劲足,可提高农作物产量20--25%,比常规复合肥显著增产,品质也大为改善。对果树、葡萄、柑橘、菠萝、香蕉、马铃薯、叶菜类作物尤其明显。
随着中国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资源的进一步匮乏,以及大型农场不断涌现,滴灌、喷灌节水设施农业面积迅速扩大,水溶肥料是符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肥料,也是中国肥料工业和产业未来的重点发展课题与项目。目前新都化工已经成为水溶肥料行业标准的唯一企业起草单位,2011年嘉施利水溶肥料被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抗旱、抗冻、抗逆推荐产品。未来新都化工将努力把水溶肥料打造为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产品,争取为水肥一体化和中国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